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重大责任、重大使命。湖北正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大力实施能级跨越、科创引领、产业倍增、枢纽提能、美丽湖北、文化创新、区域联动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着力在打造科创支点、产业支点、开放支点、生态支点、联动支点上下功夫。
打造策源先导的科创支点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并以“技术爆炸”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同前期的科技革命相比,科技革命的竞争日益向前端化、基础研究领域延伸,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和新的生产力,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在生产和产业链中的作用,数字平台等新型协同方式改变了人力资源的组织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并指明其中一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有责任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打造策源先导的科创支点,即要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上勇担使命,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上发挥湖北所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即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形成领先优势,在发挥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上先行先试、走在前列,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新的增长极。
我国创新竞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两会期间,“创新”“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具身智能”“瞪羚企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DeepSeek到Manus,从“黑灯工厂”到无人驾驶,从《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到“杭州六小龙”爆火……一幅幅崭新的创新画卷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数字化智能化的加速推进,掀起了抢占数智高地的热潮。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创新、演进融合与应用推广,为湖北科技创新描绘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深杭工程师“周五下班高铁赴汉,周日带着代码返岗”,“候鸟式研发”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让武汉成为低成本创新的新枢纽。近年来,湖北创新动能集聚,以“用”为导向的科技矩阵加速形成,创新创业生态活力迸发,科技变量正在转化为湖北发展的最大增量。同时,湖北也面临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不够、关键核心技术可能被“卡脖子”、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打造策源先导的科创支点,是湖北在日新月异的创新形势下作出的战略选择。
突破技术策源。聚焦“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重大行业共性技术四类“技术清单”,重点突破芯片、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工业软件、低空经济、氢能产业等关键技术领域,超前布局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
强化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东数西算”中部枢纽功能,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推动武汉加快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核心,创新产品应用场景建设,在长三角设立反向飞地和离岸创新中心,实现“研发在外、转化在鄂”,积极推广创新产品示范应用。
强化以“用”为导向的科创平台建设。将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改革试点,与国家高新区综合管理平台、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积极打造“高校创业+校友赋能”模式的“湖北样本”,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进一步发挥我省科技创新的“灯塔效应”。
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支点
加快建设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现代产业体系的运行方式。新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企业对于分散供应链的管理能力,有利于湖北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和延长产业链;行业价值再分布,有利于湖北加快生产环节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提升价值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加快建设体现湖北优势的产业体系,就是要体现湖北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充分挖掘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持续推动供应链体系建设,让湖北的产业链供应链强起来、韧起来、链起来,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发挥对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承东启西、链接南北、确保韧性安全”的战略支点作用。
产业变革催生了百花齐放的产业发展模式。江苏作为新材料产业霸主,在第三代半导体、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形成47个全国单项冠军;浙江聚焦数字经济,培育出了“杭州六小龙”等一批科技成长型企业;湖南将长沙打造为“媒体艺术之都”,带动文旅产业增值;安徽超前布局大科学装置和量子技术、量子产业“双高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全国8个拥有全部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湖北产业基础雄厚,五大优势产业在全国有分量,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起势,供应链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是湖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也是湖北打造全国领先产业支点的最大底气。同时,湖北也存在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不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偏少、县域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强化链群思维。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打造现代产业互联网,围绕产业链物流、市场准入、工业能源消耗、绿色服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领域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抢占产业智能化制高点。加快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AI大模型推理创新和应用,布局6G建设,推广“零碳工厂”“黑灯车间”等标杆项目。要围绕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联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建设“研发—中试—制造”功能组团,从整机产品入手布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产业链,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提高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力。建立“卡脖子”产品备份产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湖北产业链战略腹地,引领优化中部地区的产业链配套能力。要联动建设长江中游产业共同体,加快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形成制造业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高效产业链,打造开放协同新范式。
打造九州通衢的开放支点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发展枢纽经济,是通过建设枢纽设施、构建枢纽网络、加速枢纽流量转化、促进产业融通等举措,推动枢纽功能提升、集散效应增强,是将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制度优势转化为增长优势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北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勇于探索。”湖北得“中”独厚,是打通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肩负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使命,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中部开放支点功能,体现“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在改革开放中勇于探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可以汇聚枢纽流量优势,加速枢纽提能;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各类不利于开放的难点堵点,能够系统提升支点的开放能力。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持续加深,湖北必须具备强劲的枢纽功能和集散效应,突破传统“雁阵模式”的路径依赖。通过建设陆海空一体的枢纽通道、打造离岸在岸一体的通商条件、营造制度型开放的发展生态等,建立起多维通道、内外一体、制度创新的开放支点。
全国开放格局加速重构,内陆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新沿海”。党的十八大以来,内陆地区同等享有“自贸区”“跨境电商”等政策机遇,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开放成绩令人瞩目。湖北在新一轮开放浪潮中动力强劲。2024年,湖北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7000亿元,增速位居中部第一。得益于开放平台的不断丰富,从2019年到2024年,湖北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达12.3%。外贸成绩不断突破。湖北举办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航天合作论坛、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华创会、汉交会、进博会走进湖北等一系列活动,为本土企业贯通外部市场提供了窗口,为荆楚人才国际交流搭建了舞台,为海外企业“引进来”建立了纽带。开放成绩的不断刷新,也得益于改革创新的不断探索。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全省的首创率高达83%,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推广,为湖北乃至全国高水平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然而,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随着加大对外链接,湖北在确保开放存量、扩大开放增量和提升开放能力等领域仍面临不少挑战。
以建设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战略枢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系统提升陆海空枢纽的集疏运能力和多式联运水平,提高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集结能力,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深入推进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打造更有利于进口的交通物流体系,在陆海空“出海口”周边物流平台,有序建设进口商品交易中心、集散分拨中心、国内国际货物转运中心。
以离岸在岸一体化推动新时代“九州通商”。依托湖北出海企业所在国家(地区),有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借鉴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经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探索建设公共海外仓,形成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全球备件中心;丰富跨境电商企业生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
以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推进新时代“九州通融”。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序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为加大吸引外资、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助力领航。要探索数据跨境双向有序流动,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允许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企业优先开展数据跨境传输,鼓励高校探索以“小切口”打造科研数据空间,增进湖北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打造先行示范的生态支点
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湖北样板
马克思的自然观阐述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与解放。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推进,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彰显了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区域要发挥示范标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支点建设,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湖北要发挥生态优势,打造先行示范的生态支点,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湖北样板,充分发挥湖北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以“美丽湖北”撬动“美丽中国”。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从农村污水治理的“房前屋后”到“田边道旁”,从绿色生活方式到产业绿色升级,从农村到城市,从山川到河海……美丽中国建设“绿意盎然”,天更蓝,水更净,山更绿,空气更清新。湖北作为生态大省,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湖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长江干流、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绿色农业成效显著,生态旅游蓬勃兴起,生态制度不断完善。同时,还存在着生态修复不充分、环境污染问题尚存、能源结构不优、绿色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给生态支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生态修复大文章。接续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双十行动”,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为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湖北样本筑牢根基。
坚持协同推进,做好环境保护大文章。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协同推进“美丽系列”建设,建立分层级分领域示范推广机制,率先形成一批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建设示范标杆。
坚持生态优先,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集群。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创新“碳市场+碳金融+碳普惠”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中碳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助推绿色低碳湖北样本。
打造区域发展的联动支点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区域联动,是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区域,通过区域间的分工合作、相互协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去年考察湖北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打造区域发展的联动支点,即要在区域发展的联动中,整体提升支点的区域协同力。既要打破区域内不同主体、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壁垒,通过协作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又要吸引要素集聚,将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周边辐射,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极。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一体化”“高质量”双轮驱动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极大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长三角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2024年,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动力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占全国经济增量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湖北在推进区域融通、城乡融合发展中,正在形成多极支撑、城乡共建的发展格局。三大都市圈协同共进,武汉新城、襄阳东津城市新中心、宜昌东部产业新区等重点区域也正在加快建设,8个全国百强县中有7个进位,龙头引领、梯次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形成了联动的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格局,有力推动“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稳步推进。同时,湖北还存在着中心城市引领能力不足、县域经济结构失衡、省际协同融通不畅等问题。
强化辐射引领。打造区域联动发展引擎,建立健全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协同发展机制,把武汉、襄阳、宜昌打造成引领全省、支撑中部、辐射周边的重要增长极,实现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协同联动。
强化县域支撑。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三大都市圈要加大与县域的协同融通,通过精准的产业梯度转移,引导县域承接适宜产业,培育富民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强化协同融通。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推动鄂湘赣“中三角”联动发展。实现区域间“生态—交通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打造“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运河上的鄂湘赣”“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
(作者:吕伟 朱俭凯 杨钊霞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